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夏天抱著冰爽的無糖可樂噸噸喝,減脂期把無糖奶茶當 “續命水”——不少人覺得,只要標了“無糖”“0 糖”,甜飲料就能敞開喝,既過了嘴癮,又沒負擔。但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提醒我們:無糖甜飲料,真的不能天天喝。
先搞懂一個問題:無糖飲料的“甜”,到底從哪來?
無糖為什么也甜甜的?
一類是人工甜味劑,比如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這些。只需要加一點點,就能甜得很明顯,而且幾乎沒熱量、不升血糖,所以很多無糖飲料會用它。
另一類是天然甜味劑,比如木糖醇、赤蘚糖醇(屬于糖醇類),還有甜菊糖苷、羅漢果糖苷。它們本質是碳水化合物,但熱量低、升糖慢,也不算咱們平時說的“糖”。

不管是哪類,因為能替代糖還能出甜味,大家都習慣叫它們 “代糖”。可別覺得代糖=沒危害,它們給身體帶來的影響,比你想的要復雜。
常喝無糖甜飲料,這3個風險藏不住
不是說喝一次就有害,但經常喝身體就可能發出“警報”。
?風險一:人工甜味劑飲料,增加肥胖風險
很多人喝無糖飲料是為了控體重、控血糖,但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23年就明確提醒:別把人工甜味劑當減肥神器。

研究顯示:每天多喝250毫升含人工甜味劑的飲料,肥胖風險會增加21%,而且喝得越多,風險越高,呈“線性關聯”。
?風險二:糖尿病風險升高,大腦老得快
澳大利亞一項研究對比了“幾乎不喝無糖甜飲料”(每月少于1次)和“每天至少喝1杯”的人,結果發現:每天喝的人,得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前者高了38%!就算沒到每天,每周喝1-6次,風險也會往上走。
更讓人在意的是,對1.2萬健康中老年人的調研還發現:每天喝1罐無糖汽水,比喝得最少的人,大腦衰老速度快了1.6年——相當于大腦平白多老了一年半。有人說“我每天運動,是不是就能抵消風險?”研究也說了:運動確實能降低一點,但沒法完全抵消。
?風險三: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易發病
如果本身有血栓病史、心血管疾病史,千萬別大量喝含木糖醇或赤蘚糖醇的無糖飲料,會給身體增加發病風險。
想喝得健康,其實就兩步
想喝得健康,其實就兩步:控糖+選對水,
首先,別只盯著飲料的糖,咱們每天吃的隱形糖也得注意。按膳食指南建議,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攝入不能超過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——這里的添加糖,不光是飲料里的,還有蛋糕、奶茶、冰淇淋,甚至炒菜時放的糖。
比如一瓶普通含糖可樂,糖就可能超過25克,更別說其他甜食了。其次,選飲品別糾結“無糖還是有糖”,最健康的其實是最樸素的:白水、沖泡的淡茶(比如綠茶、紅茶)等。這些飲品沒負擔,還能幫身體補水,比任何飲料都靠譜。
無糖甜飲料的出現,是給我們“多一個選擇”,不是“多一個放縱的理由”。偶爾解饞沒問題,但要經常喝,反而可能離健康越來越遠。與其糾結無糖能不能喝,不如養成喝白水的習慣——簡單,卻最有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