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清晨鬧鐘響起,你是不是也曾在溫暖的被窩里與起床意志激烈搏斗?最終咬牙一骨碌爬起來,卻感覺頭暈、心悸?這可能是你的血管在發出求救信號。
醫學研究表明,秋冬季節是心肌梗死、中風等心腦急癥的高發期。而清晨6-10點更是血壓的“火山時刻”,約有40%心肌梗死、29%心臟性猝死在此時發生。對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,起床太猛尤其危險。
血管的“清晨危機”
經過一夜睡眠,人體血液循環變慢,血液黏稠度升高。早晨醒來后,人體需要從抑制狀態轉入興奮狀態,而這個過程需要一個過渡期。在秋冬季節,寒冷氣溫會使血管更容易處于應激狀態,如果一骨碌爬起床,身體可能無法及時適應這種變化。結果便是容易出現頭暈、心悸、體位性低血壓,甚至引發心血管問題。

從生物鐘角度分析,人體每天的血壓曲線呈勺狀分布,清晨時段在醫學上被稱為“血壓晨峰”。這是很多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,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。
科學賴床:給血管5分鐘緩沖期
醫生們建議的“賴床”并非漫無目的地睡懶覺,而是有策略的緩沖過程。清晨睡醒后,不宜立即起身,可以遵循“221原則”:醒來后先躺2分鐘,然后在床上坐2分鐘,最后在床邊坐1分鐘,活動一下雙腳和手臂再站立。
賴床時間不宜過長,一般5分鐘左右即可。長時間賴床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,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物鐘規律,甚至影響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健康。
冬季護血管,這七件事需“慢半拍”
1、排便不宜過度用力
很多高血壓、動脈硬化患者血管彈性較差,不能承受太大壓力。屏氣用力排便極易使血管破裂出血。即使有便秘困擾,也不可用力排便,且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2-3分鐘內。
2、早晨喝水要講究方法
醒后一口氣喝太多水會使心臟負荷變大,對心臟不好的人可能引發呼吸困難、心悸等不適。正確方法是先喝一小杯200-300毫升的水,含在口中分幾次徐徐咽下。
3、晨練不宜過早過激
心血管醫生普遍建議,冬天晨練最好不要太早,等太陽升起溫度升高后再出門,或將鍛煉改到下午較暖和的時間。運動前要充分熱身,時間一般不少于10分鐘。
4、早餐要吃但不宜過飽
特別是冠心病患者,飽餐后大量血液會跑到胃腸“支援”消化,容易誘發心梗。建議吃到七八分飽即可,早餐時間最好安排在7-8點之間。

5、情緒不宜劇烈波動
研究表明,猝死的頭號誘因就是情緒激動。應盡量避免過喜、過悲、驚嚇等所有劇烈情緒波動,早上醒來時可進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動,如聽音樂、讀書等。
6、避免猛回頭、猛然轉身
臨床統計發現,近半數中風與頸動脈狹窄有關,45歲以上中風患者中,頸動脈硬化斑塊檢出率達76%。猛回頭、猛然轉身容易導致斑塊脫落,堵塞血管。
7、注意室內外溫差
冬季室內外溫差較大,一進一出很容易引發血管痙攣,誘發心血管意外。應避免短時間內頻繁出入暖氣房,外出時戴好帽子、圍巾等保暖物品。
識別預警信號,及時就醫
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“魔鬼時間”,寒冷刺激、飲水量減少等原因容易讓血液變得粘稠,導致血栓出現。
若出現頭痛、嘔吐、四肢無力、活動障礙、胸悶胸痛等癥狀,極有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前兆,應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從明天早晨開始,不妨給自己5分鐘的“賴床”時間吧~
